【字体:大  中  小】 【投稿邮箱:djwgngj@163.com】 | ||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10626655,移动用户发短信JXP到10658000,3元/月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背景下,中欧班列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影响力,在亚欧大陆上熠熠生辉。 从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应运而生,到如今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义乌中欧班列迎来开行10周年节点,中欧班列已然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起点之上,它以线织网正稳步驶向美好未来。 中欧班列发展成效显著,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16年至2023年,其年开行量由1702列猛增到超1.7万列,近乎10倍的增长速度令人惊叹;开行万列所需时间从最初90个月大幅缩短至如今的6个月。这一个个数字背后,彰显的是中国在国际物流领域的“加速度”,是中国积极推动全球贸易合作的坚定决心。“共赢”始终是中欧班列这条“线”贯穿始终的主题。借助其效率高、线路广和全天候的卓越优势,它成功搭建起了联通中国与欧洲的坚实“桥梁”。这不仅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也为欧洲市场带来了更多样化的选择,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 在铁路部门的不懈努力下,中欧班列境外通道网络格局逐步走向完善。它不再仅仅是连接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单一线路,而是通过海铁联运、中老铁路等方式,将触角延伸至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一张辐射四面八方的庞大“网络”已然形成。如今,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连接11个亚洲国家超过100个城市,其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亚欧大陆全境,并进一步向全球辐射。这张“网”,拉近了沿线各国的地理距离,更拉近了各国人民的心,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物流基础。 中欧班列的发展历程中,“接力棒”的传承精神令人动容。第10万列中欧班列的驾驶员李峰,从曾经重庆团结村的荒凉萧瑟一路走来,见证了中欧班列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师从首趟中欧班列的司机江彤,在师父的悉心教导下迅速成长,成为同批次最早当上指导司机的徒弟,并从师父手中接过“接力棒”。这一棒,不仅是机车驾驶技术的传承,更是中欧班列事业的传承。在中欧班列长达一万多公里的漫长路途中,每一个站点、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如同接力赛中的选手,密切配合,确保班列安全、高效地运行。这种传承与配合,让中欧班列的发展之路得以不断延展,见证了中国开放之路的持续拓展与深化。 展望未来,中欧班列将继续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它将进一步“点亮”沿线各国更多的梦想,促进更多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与技术合作。在全球贸易格局面临诸多挑战与变革的当下,中欧班列以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为世界经济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暖流。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班列必将沿着这条以线织网的发展之路,稳步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为全球的繁荣与发展作出更为卓越的贡献。(文:邓道国、黄圯,漫画:陈首屹) | ||
|
||
相关新闻
|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