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进入论坛】 | ||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10626655,移动用户发短信JXP到10658000,3元/月
![]()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出水的测深锤国家文物局提供 ![]()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出水的测深锤国家文物局提供 10月19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发布会上,通报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威海甲午沉舰遗址3项重要考古成果,展示了我国在水下考古取得的最新成绩。 深海科技助力水下考古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是我国首次在1500米深海发现的明代沉船遗址。 今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借助海洋物理探测和载人潜水器等深潜技术与设备,确认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分布范围和遗物分布情况,并对两处沉船进行了三维摄影拼接及激光扫描等资料记录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宋建忠介绍,调查中使用了长基线、惯性导航定位系统和柔性机械手,以及潜载抽沙、吹沙装置等多种新型技术和装备。特别是长基线的使用在国内是首次,长基线布置完之后,对遗址的测绘和测量可以精准到米级。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项目考古是全球注目的深海考古成果,是南海考古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最为重大的考古成果之一,也是海洋考古载人深潜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走向蔚蓝深海。”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姜波如是说。 得益于科技创新、设备改良,位于福建漳州圣杯屿海域的元代沉船考古发掘,实现了低能见度下水下考古的精细化发掘,极大提升了我国水下考古发掘技术水平。发掘过程中,采用了很多新科技、新手段进行精细化发掘。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浩举例说:“比如,缆绳在水下已经泡了数百年了,非常脆弱,我们就用环氧树脂碳纤维布在水下加固脆弱文物,在文物表面形成一层硬壳,再把它整体提取出水,出水后再进行拆解,以便最大程度保证出水文物的完整性。” 科技在保护水下文物的同时,也保护着水下考古队员。考古队通过水下队员的实时定位系统,结合天气、海况的监测设备,时刻关注考古队员在水下的深度、位置、状态,以确保队员在水下的安全。 沉船遗址实证海丝繁荣 沉船、船货及船上生活、航海相关文物的发现,为我们还原千帆竞发、梯航万国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盛景。 据宋建忠介绍,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年代大致为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船货以景德镇窑瓷器为主,据推测是从福建或广东出发,前往马六甲等贸易中转站的民间商船;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年代大致为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据推测是从马六甲等贸易中转站装载乌木等货物,返航中国的民间商船。 一去一回两艘船,年代相近,且遗址距离也很近,都在同一航线上,极为难得。它们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为航线航路、海洋贸易和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助于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姜波表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满载船货且保存完好,既展现了中国古代商船扬帆出海的情景,也勾勒了中国商船满载归航的历史画卷,同时还完整呈现了沉船过程和海船遗址的形成过程,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考古与海洋史研究价值。” 据陈浩介绍,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发掘出水文物主要为龙泉青瓷和陶罐、铅锤、印章等与船上生活、航海相关的文物。其中龙泉青瓷数量达到1.6万余件,包括碗、盘、碟、盏、洗、缽、香炉和高足杯等,年代为元代晚期,是目前出水龙泉瓷器最多的一艘沉船,是元代晚期龙泉瓷器大量外销的典型代表。结合温州朔门古港的考古发现,专家推测这艘沉船可能是从温州港出海前往东南亚的民间贸易商船。 据了解,福建沿海水下遗址有近50处,其中漳州海域有10余处,圣杯屿沉船是福建发掘的第五艘沉船。这些珍贵的水下遗迹实证了福建及漳州海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段和节点。 出水文物还原甲午海战 英烈埋骨深海底,战舰淹没波涛下。铭记甲午海战历史,警钟长鸣。 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山东、辽宁两省的文博单位,从2014年起持续开展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工作,在黄海北部甲午海战主战区确认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2017年以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威海湾原北洋海军基地附近,通过水下考古调查结合造船档案和战争档案等研究,陆续发现定远、靖远、来远三舰,对于推进甲午海战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实物教材。 甲午海战改变了近现代东亚历史进程,考古成果为深入研究甲午海战提供了新材料。据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周春水介绍,威海湾内的甲午沉舰遗址发掘出水遗物包括船体构件、船员生活物品和武器弹药等,结合遗物种类能判断原舰体的艏、舯及艉部等位置。其中,定远舰于艏部主炮区发现并成功提取整块重达18.7吨的防护铁甲板,靖远舰于舯部发现2箱完好的37毫米哈乞开司炮弹、艏部发现1枚210毫米主炮开花弹,来远舰发现1把錾刻有“来远”的银勺、两块写有“来远”水手姓名的身份木牌。 水下考古工作成果还原了一些甲午海战的细节。对照军事档案、历史文献可知,来远、经远两舰的尾后火力不足,曾在战前奏请加装武器,包括53毫米、120毫米炮。其中,120毫米炮是否加装一直无法确定。本次在来远舰发现120毫米炮弹实物,经远舰发现120毫米炮弹引信,验证了战前曾临时补充武器。而来远舰遗址上发现的悬梯上,紧贴钢板一侧有火烧痕迹,再次印证战争的惨烈及北洋海军将士的英勇。 出水文物中有一块墨书“来远三等水手于盛元”的身份牌。上面提到的于盛元可在文献记载中找到记录,他曾得到四十两银子的抚恤。姜波认为:“丰富的出水文物,让我们看到了北洋海军将士为国捐躯的真实历史,让历史学的研究走向更加有血有肉、极富细节乃至情感的方向。” | ||
|
||
相关新闻
|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