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进入论坛】 | ||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10626655,移动用户发短信JXP到10658000,3元/月
央广网南京11月26日消息(记者景明通讯员董洪旺周锦林)黛色小瓦的农家小楼,碧绿葱葱的田野,蜿蜒清澈的小河……近日,走进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镇江浦村二期,一幅古朴清新的田园画迎面舒展开来,153栋新盖的楼房和一期融为一体,即将交付给村民使用。便民超市、卫生室、图书馆等成了“标配”;路边装的是太阳能灯,垃圾处理也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海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搭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幸福快车,牢牢抓住农房改善这一“牛鼻子”工程,绘就了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崛起、文化繁荣、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的都市新型农村社区斑斓画卷。 美丽嬗变,绘就生态宜居“风景线” 吴窑村位于景色秀丽的锦屏山南,紧靠城市中心。曾经的吴窑村,基础设施简陋,“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农民大多靠几亩果园维持生计。如今,海州区陆续搬迁了位于村南锦屏山上的一万多座坟墓,投资2.3亿元建成了锦屏山森林公园,老百姓也在有序的规划下建起了欧式的楼房。如今的吴窑村,树成行、林成网、绿似海、景如画,处处体现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呈现出一幅“青山镶嵌家中,绿水环抱家园”的生态宜居画卷。 吴窑村只是海州区农村美丽嬗变的一个缩影。在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网络、通有线电视“六通”的基础上,海州区把有村口标识、绿化亮化、垃圾箱池、公共厕所、污处设备、文体场所、公交站点、电子监控、消防设施、服务中心等“十个方面”作为最基础的设施配套到位。 近年来,海州区重点打造了太平二期、沙杭二期、江浦二期等多个新型社区,把“项目品质”作为重中之重,全过程接受群众代表监督,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多举措推进产居融合,增强相关镇村发展内生活力,让这些省、市示范项目成为让全区群众看得见、体会到实惠的农房改善样板。 为切实让农民搬得出,住得好,有产出,海州区把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与优化人居环境相结合,积极推进最美村庄,水系、道路、田园和乡风共建共享,全力打造宜居家园,致力打造一批“远可看、近可游、居可养”的美丽乡村。 新陇村邻近城市中心和工业园区,近百家中大型企业在这儿落户。在这里,村庄有了产业的助力,乡村建设趋于完善,幼儿园、便民超市、卫生室、图书馆等成了“标配”。在这里,90%的老百姓实现了就近上岗。 围绕村民富、集体强的目标,海州区还将农房改善和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相挂钩,积极打造葡萄、草莓、桑葚、水产等特色农业产业品牌,集休闲、娱乐、观光、体验、度假为一体,为农房改善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高效农业“百花齐放”,实现了产业发展、村民致富、村集体增收的“多赢”效应。位于江浦村东侧的海州智慧农业体验中心,村民张继梅正和其他几位工友忙着打理蛇瓜藤。“出门就能打工赚钱,都是党的政策好。”张继梅说。以前她跟老伴主要靠家里几亩地的收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近几年村里农业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她便把家里的几亩地流转了,每年有固定的一笔土地流转金。自己则在家门口上起了班,老伴在镇上干临时工,两人每个月加起来有4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生活越过越好。 在江浦村,像张继梅这样的家庭比比皆是。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对乡村振兴的大力投入。近年来,村里依托优美的环境和便利的交通,建成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先后引进3家农业龙头企业,成立17家专业合作社和3家家庭农场、4家生态园,建立了果蔬、苗木、水产、优质稻米“四大基地”。 1992年出生的徐瑶是第一批回乡创业的大学生。2017年,徐瑶踏上乡村振兴的快速列车,开始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她带领10多户农民成立蔬果种植合作社,把绿色无公害蔬果远销南京、上海,带动150余位村民就业。当上村干后,徐瑶比以前更为忙碌,“我想踏踏实实做一份事业,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徐瑶说。 环境好了,素质高了,生活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起来,乡风文明也跟着红火了起来。在江浦村文化广场,大舞台是百姓演出跳舞的好去处,边上的村史室上千本账本和数千张照片记录了70年来村里的巨大变迁。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党群服务中心,海州区组建了200多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关爱老年人、护佑少儿成长等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了人人做好事、户户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 ||
|
||
相关新闻
|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