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进入论坛】 | ||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10626655,移动用户发短信JXP到10658000,3元/月
新中国的行政区划基本沿袭了民国时期的市制,包括直辖市(华北事务部直辖市)、大区直辖市、省辖市(专级市)和专辖市(县级市)、专辖镇(县级镇)、县辖镇(乡级镇)等。 至1956年撤销大区之后,中央政府第一次全面直接管理整个国家(除台湾地区),民国时期推行的“市县分立、省直管县”带来很大弊端。首先是直辖市的粮食问题,基于“地区自治”的原则,直辖市很难从一路之隔的邻省调粮,于是乎各直辖市纷纷扩地,形成了市管县的先例。到八十年代,各省主要的城市地区均实行了“市管县”,因此八二年《宪法》将中国的行政区划描述为“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宪法忽略了省派出机构“地区行署”和市辖区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也直接忽略了直辖市和较大的市以外其他市的市下区划。
改革开放以后,各地逐步将地区行署改为市。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省直接管理县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设置“行署”这个省政府派出机构,对县直接管理。就是这样,行署的个数很有限,权力也不大,对县的管理更多的是为之协调以解决困难。 [1-2] 现在,交通已经极其方便,加上通信发达,尤其是互联网的网上处理公文的能力,省直接管理县已经是十分方便的事了,更应该严格按《宪法》的规定,省直接管理县。过去,把由县直接改为地级市,实际就是“省直管县”,只是平白地增加了许多厅级干部,而地级市为了能够符合《宪法》,竟然不顾一切,把县改成区,使自己成了“设区的市”,这些做法在地级市本身经济实力不强的条件下,往往不是为县域经济输血,而是搜刮县域经济的能力,不利于县的发展,拉大了城乡差距。 今天进行“省直管县”的行政体制改革,如果依然把地级市看成是一级政权,不是由县人大会议直接选举省人大代表,而是由地级市人大会议选举省人大代表,在省与县之间横插了一级政权—地级市,这从根本上讲是“违宪”的,实际就是对行政体制膨胀的妥协。 改革必须在这些方面勇于先行先试,闯出一条体现民权、关注民生的人民政府为人民的路子。 事实上,只有撤销违宪的地级市,才能真正实现简政放权,才能真正做到精兵简政,才能强县扩权。 审批 ①全国人大审议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撤销、更名; ②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行政区划界线的变更,地区、盟、自治州、地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县级市、市辖区、林区、特区的设立、撤销、更名或者改变隶属关系; 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审批县级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乡、民族乡、镇、街道、苏木、民族苏木的设立、撤销、更名或变更行政区域界线; 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行政区划分为省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三个级别;
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实行如下: 一级省级行政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二级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 三级县级行政区:包括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林区、特区。 四级乡级行政区:包括街道、镇、乡、民族乡、苏木、民族苏木、县辖区。 机构 (一级行政区)省级行政区政府机构名称:省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直辖市人民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 (二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政府机构名称:地级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自治州人民政府、盟行政公署; (三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政府机构名称:市辖区人民政府、县级市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自治县人民政府、旗人民政府、自治旗人民政府、林区人民政府、特区人民政府; (四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政府机构名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乡人民政府、民族乡人民政府、苏木人民政府、民族苏木人民政府、区公所。 在中国省、县、乡三级的政府机关构成基本行政区政府机构。 数量 (一级行政区)省级行政区共34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二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共333个,包括293个地级市、7个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 (三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共2845个,包括963个市辖区、382个县级市、1329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1个林区、1个特区(2019年10月) (四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共39954个,包括8414个街道、21296个镇、9108个乡、981个民族乡、153个苏木、1个民族苏木、1个县辖区(2019年6月) | ||
|
||
相关新闻
|
||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