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进入论坛】 | ||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10626655,移动用户发短信JXB到106580009,3元/月
“购房”好时机,还是“救市”好时机?——部分城市频出救市“怪招”透视 “我市已到购房好时机”,“再不‘救市’就崩盘”,“买一套房可落户5人”……面对楼市低迷调整,一些城市近期频频或明或暗出台政策放松“限购”,唯恐被贴上“救市”标签。 口头传达“放开限购”、头条号召买房、创业安家获“房补”……“救市”怪招背后,是地方政府对楼市下行的集体焦虑。土地财政压力下,政府“有形之手”底线在哪? 新华社 记者凌军辉、傅勇涛 救市静悄悄: 唯恐太高调 只能频出“怪招” 与高调的限购相比,一些地方近期出台的“救市”举措不仅花样翻新,且多为偷偷摸摸,一些举措甚至被称为“没有底线”。 ——口头传达“放开限购”。济南自7月10日起取消商品房限购政策,但要求“只做不说”,南昌紧随其后“口头传达”放开限购。近期,广州、杭州等地的部分区域的楼盘陆续低调松绑,政府对开发商仅限“口头传达,不发文件”。和此前高调限购不同,最近一些地方政府纷纷低调为楼市限购“松绑”,唯恐被舆论贴上“救市”标签。 ——放宽户籍“变相救市”。7月初,广西北海、玉林等部分城市出台新政,居民不仅可以在南宁市购房,而且可落户南宁。呼和浩特、海口、武汉等城市近期也出台了类似的政策。如海口就强调,购单套房120平方米以上可落户5人。 ——头条号召买房。《常州日报》近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我市已到购房好时机》,以市房管局发布的2014年上半年分析数据为切入点,从商品房销量、市区供销比、商品住房均价已无下降空间等3方面来论证“近期是常州市民买房的好时机”,并且指出随着“金九银十”的到来,如果行情转好,不排除当地房价涨价的可能。 ——“安家补助”变“房补”。安徽滁州市房管局等部门近日联合发文,公布当地就业创业人士安家补助申请办法。当地规定,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技师,凡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当地首次购买普通商品住房(144平方米以下,不含二手房)即可申请补助。由于门槛过低,这种安家补助被称为变相购房补助。 难舍财神爷: 供需失衡加压土地财政助推 事实上,房地产业曾经畸形繁荣的城市和地区,如今已有一些深陷泥潭,不仅西部三、四线楼市出现“风险集中区”,东中部省区的多个三、四线城市也因房屋存量巨大而被列入“鬼城”榜单。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十大标杆房企虽然购地金额创出新高,但新增购地的三、四线城市占比为0,而众多中小开发商则深度套牢,不知何时能度过寒冬。 江苏淮安市区人口不足百万,近年来却涌入380多家开发商,而实际上有200家左右这个市场就饱和了。海口一家高端项目开发了900余套住房,自去年6月开盘以来,至今仅成交不足百套。一家房地产开发商说,“照这样的销售速度,需要十年才能清盘。” 物极必反,短期大量开发导致部分三、四线城市供求关系恶化,大型开发企业纷纷“逃离”三、四线城市。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地方政府或偷偷、或变相、或越位“救市”的背后,是对楼市下行的焦虑,对“分类调控”的迷茫,更是土地财政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一些地方,土地直接税收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 南京工业大学不动产研究所副所长吴翔华认为,各地之所以出台“限购松绑令”,核心原因在于地方财政税收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在没有房地产项目作为税收支撑、实体经济增速低迷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房地产项目来增加政府收入。 管放怎么平衡: 调控应减少逐利性和盲目性 目前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矛盾正从总体偏紧逐渐转为结构性过剩。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房地产市场的分化调整,短期确实对经济运行产生一定压力,但是房地产市场调控从长期来讲,既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本身的健康运行,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维护楼市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市场总监李国政认为,改变不利的供求关系不能只依靠打压手段,既要支持正常合理的购房需求,更要增加不同层次的市场供给,发挥市场与保障的双重作用。 值得警惕的是,从实践看,一些地方政府的“救市”措施几乎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加剧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症,如饮鸩止渴。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名誉副会长朱中一认为,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要减少这种逐利性和盲目性,避免市场重蹈覆辙,就必须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全国中心城市不应无底线、无条件地放松限购。”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从长期看,取消购房资格限制,违背了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保证合理购房需求的调控初衷。中央政府今年将继续坚持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的政策,从而让真实的需求可以得到实现。 | ||
|
||
|
*** 大江网推荐内容 *** |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