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体:大  中  小】 【进入论坛】 | ||
昨天下午,在四川团开放日活动结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代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 针对当天媒体提问环节的情况,柳斌杰坦言:开放日对新闻媒体应该还是要更开放、开明一点;选择性太强,也是失真。 谈及去年引发广泛关注的新快报记者被抓事件,柳斌杰强调,国家支持舆论监督,政策一直没有变,要为记者履行职责创造条件。但个别记者搞有偿新闻,那是个人犯罪的问题,不会影响新闻队伍。 谈开放日 “应该还是要更开放、开明一点” 昨天下午的四川团媒体开放日,吸引了160多名记者前来。但组织方留给媒体提问的时间仅有半小时,且中央级媒体明显更易于获得主持人的青睐。 自十八大以后,四川省3名省部级高官落马,反腐败引发各界关注。但直到提问环节结束,公众普遍关注的反腐问题并未被提及。在主持人宣布结束时,众多记者喊话省委书记留步谈反腐败。 参会的柳斌杰代表对此都看在眼里。会后,提及当时的场景,这名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直言道:“开放日对新闻记者提问,应该还是要更开放、开明一点,选择性太强,也是一种失真。” 谈记者“国考” 记者实践问题写进教材 去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开展新闻采编人员岗位培训的通知》称,在2014年全国统一换发新版新闻记者证之前,对全国新闻单位的采编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和考核,此设计被称记者“国考”。 作为考试教材的《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中,微博直播、官员艳照与隐私等现实感极强的热点话题被写进案例。至今,该教材印刷了数十万册。 作为主编,柳斌杰诚恳地谈及初衷。他说,根据这几年新闻记者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决定编写比较实用、管用的教材。一方面可以提高记者整体素质、对大局的了解;另一方面对行业出现的问题,通过案例、操作经验、典型等方式,提高业务能力。“过去的考试内容和现实脱节,给大家造成没必要的负担”。 谈记者被抓 “不能因一些个人问题,就说政策也变了” 去年,两名记者被抓曾引发国内外舆论关注。一起是2013年7月29日上午,《新快报》记者刘虎举报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称其任职重庆期间在处理国企改制事宜上涉嫌严重渎职,致数千万元国资被侵占,涉事企业职工举报多年无果。北京警方8月25日证实,刘虎因涉嫌制造传播谣言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2013年10月19日,长沙警方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刑拘《新快报》记者陈永洲。 柳斌杰说,在陈永洲事件发酵之时,他就曾公开表态:对整个记者队伍以强烈的责任感参与舆论监督,揭露或评判社会上所发生的一些问题,这样的新闻责任要给予充分肯定。“记者就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器。没有这个行业,社会就是黑暗的、透明的,对记者的工作一定要肯定。”但个别记者搞有偿新闻、受雇于利益争端中的一方,那是个人犯罪的问题,不会影响到新闻队伍的稳定。 他对一种声音不认同:不能因为一些个人问题或传言,就说政策也变了,监督也不能搞了。“这是不对的,即使互联网上,整治的也是违法犯罪的部分,不是说因为言论的问题。” 柳斌杰强调,国家支持舆论监督,政策一直没有变,十八大以来也没有改变。“现在有人对此歪曲,拿这个事(陈永洲事件)来说事,说吓唬新闻记者,其实没有。” 谈舆论监督 只要记者报道的是真实的,不应该受到追究 柳斌杰透露,据他了解,中纪委下一步还在考虑网络举报奖励制度,目前已经在讨论。该制度目的就是让大家发言举报,得到奖励,以监督社会各方面的弊端。 但他对记者本身也提出要求:“要通过培训提高素质。记者履行的是社会责任,一举一动是公开透明的,报道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守住一个底线。底线是什么?就是法律、职业道德和社会秩序。法律明确规定禁止的问题,职业道德比如造假、制造谣言、编造事实这些就不行,因为职业道德最讲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只要记者报道的是真实的,不应该受到追究;但涉及社会公共秩序的问题,一定要守住底线。”柳斌杰说。 文/本报记者 孙静 (原标题:个别记者被抓不影响舆论监督) | ||
|
||
|
*** 大江网推荐内容 *** |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