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进入论坛】 | ||
“有责任心,能将心比心。”这是82岁老校长郑树心目中的医德标准。 郑树说,有没有责任心,病人是最看得出的。 很多年前,她有个学生,在医院里实习。但是这个学生对病人态度特别好,嘘寒问暖,注重患者的感受。患者有什么不舒服,他很当一回事,帮忙跟上级医生反映沟通,然后再帮患者解决。病人口渴,他甚至还帮忙去打开水。患者都把这个实习医生当“名医”。所以做一个好医生,医德首先要好。 她不同意社会上有些人把看病当作“消费”,认为医疗服务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有很多人性的东西在里面,因为医生是救人,不是修机器。她说,曾经有个年轻医生,碰到了摔倒造成脑出血的孩子,需要紧急做开颅手术。可是,手术开进去,血怎么也止不住,后来一问才知道,孩子的爸爸,是血友病患者,孩子遗传了父亲的疾病,凝血功能非常差。孩子去世了,医生也背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如果当时我多问一句……”几年以后,医生找到了孩子家人,诚恳地道歉:“对不起,是我没做好。”孩子的家人,选择原谅了医生。 医患之间,沟通特别重要。郑树教授常常跟学生说,我希望你们能学会跟患者交流,把他们当家人、亲人。 郑树坐肿瘤科门诊,总能帮助患者卸下包袱回家,尤其是心理包袱。患者有时不信任医生,医生该以什么方式和患者沟通呢?郑树教授的窍门是态度很诚恳地说“如果我的亲人遇到您这样的情况,我会这样建议他……” 这一招,特别管用。 郑树教授说,将心比心,也就是换位思考,把患者当亲人,一定是好医生。 本报记者 王蕊 | ||
|
||
|
*** 大江网推荐内容 *** |
大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或“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大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XXX报]”或“大江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大江网新闻中心 电话:0791-86849275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