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进入论坛】 | ||||
![]() 尊敬的卡恩总裁、利普斯基副总裁,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在这美好的金秋时节,非常高兴与新老朋友相聚在上海,共同就宏观审慎政策进行研讨。在此,我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向来自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中央银行、财政部以及金融管理部门的代表们致以诚挚的欢迎! 从近百年来全球爆发的历次金融危机看,金融危机在重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全新的制度变革,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强执行宏观审慎政策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之一。近几十年来,金融业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为在经济金融体系内存在诸多正反馈环节,普遍存在顺周期性,诸多问题长期积累、综合作用,加之预防不足、处置失当,致使危机蔓延,最终演变成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 可以说,国际金融危机重大教训之一是,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防范,还必须从系统性角度防范金融风险,而宏观审慎政策正是针对系统性风险的良药。 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金融稳定理事会明确提出执行宏观审慎政策应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各国也把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政策职能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根据G20金融峰会的要求,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及其他标准制定机构正在研究强化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度和工具,建立减缓顺周期性因素影响的相关机制,提高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完善相应的风险处置和清算安排。 国际上强化宏观审慎政策的趋势也势必推动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金融体系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总体上经受住了考验,主要原因一是得益于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环境;二是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推进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增强了银行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夯实了金融稳定的基础;三是中国金融法律制度逐步完善,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四是中国的金融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服务模式和产品开发方面相对滞后,客观上避免了损失。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仍面临着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艰巨任务。一方面,经济结构不合理,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内信贷持续扩张动力仍然较强,跨境资本流动蕴含潜在风险,流动性过多、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周期性不良贷款增加等宏观风险将会显著上升,金融业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另一方面,近年来,跨行业、跨市场的机构和交叉性金融产品快速发展,组织结构复杂、业务多元化的金融控股公司不断形成壮大,新型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活动的程度愈来愈深。中国的国情决定了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银行信贷在全社会融资中占比很高,信贷波动与经济周期变化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有很大关系,因此建立逆周期信贷调控机制是中国加强宏观审慎政策的工作重点。这要求人民银行作为我国负责宏观经济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部门,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出发建立逆周期调控机制,增强宏观调控弹性;同时,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弥补监管真空和不足,防范和控制好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政策在中国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为了避免各种歧义,或简单理解为资本要求、资本缓冲、流动性、杠杆率等,首先需要明确澄清其核心含义、框架结构和包含的具体政策要素。总体来看,宏观审慎政策首先是逆周期政策;其次是应对羊群效应等市场失效现象,使整个金融市场更加稳健、金融市场参与者更加谨慎;第三是全球化下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产品和交易日趋复杂,需要制定和实施更广泛的国际标准。 今天,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倡议下,我们齐聚一堂,希望在进一步总结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宏观审慎的制度框架,认真分析宏观审慎的政策工具及实施效果,反思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中的角色变迁以及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的关系。这些议题都颇具挑战性,值得深入讨论。 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 ||||
来源:( 央行网站 ) | ||||
|
*** 大江网推荐内容 *** |
大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或“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大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XXX报]”或“大江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大江网新闻中心 电话:0791-68497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