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进入论坛】 | |||||||||
昨天,本报《临时夫妻现状调查》稿件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民网、中国网、网易、新浪、凤凰网等170多家媒体全文转载。有人赞同,有人谴责,也有人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分析了其中利弊,并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记者梳理了各位热心读者通过网络和电话反馈的看法,希望通过集合大众的智慧,让尴尬存在的“临时夫妻”多一种破解良策。记者 郑振国 两封读者来信 看了关于“临时夫妻”的调查报道后,众多热心读者发邮件给本报,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此,记者选取了两位读者的来信(内容略有删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文明程度的提高,正常的成人对性的渴望与人的一日三餐同样不可或缺。所谓温饱思淫欲,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尤其是现代社会,人需要人的关爱,除了关心还应关“性”。 曾几何时,人们谈“性”色变。如今社会开放了,一些乌七八糟的事情也在屡屡上演。出现临时夫妻现象,这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当事人自身原因。究其原委,生活压力、各种诱惑再或加上夫妻分居等,或有的人如走“正常程序”未必能讨上老婆,要么就是人品实在太坏(应该还是少数的吧)。 所以,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对这些社会边缘人更加关注,或给予一些时间、空间以及金钱上的补助,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让夫妻双方同在一个城市里求职或给予一定的生活空间或建立相对规范的休假(比如探亲)制度,还有要多关心单身大龄者的生活并创造一定的业余生活条件等,总之以人性化的管理比单纯的缺乏人情味的压制要文明与理性得多了。充满阳光 各有各的看法 有人赞同有人谴责 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除了邮件,读者还通过微博、电话等方式联系本报,表达自己的观点。截至发稿,网易新闻上有超过三万名网友参与了对“临时夫妻”的讨论。 上海网友“sdadfhsd”直言:“不赞成生理需求之类的托词,关键在于个体的道德底线,想当年60、70年代分居两地的,从来没有这个念头,主要是道德溃败,不以为耻,大家都不在乎了。” 然而,多数网友则对这类现象表示了同情和理解。 一位厦门网友留言道:“我们每个人包括农民工都有性的权利。农民工这种临时夫妻,我不赞同,但是我很同情。” 对临时夫妻的现状,一位温州网友深有感触。“前两天和一位朋友聊天时,她说他们厂有近六万人,她是一个人在那里打工,晚上想去厂区转转,但到处都能看到接吻的!而且她还告诉我,在这样的环境下,时间长了,她真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 杭州网友“偶像”则讲得更为直白:“为了生活异地打工,常年独身,这不是寂寞是人的正常需求。如果长期没有会出问题,同情他们被生活所迫。” 网友“智顶顶为梦想努力前行”讲道:“临时夫妻是由于夫妻角色的空缺造成,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道德底线,将产生诸多法律纠纷。愧疚感,负罪感,再多的金钱和物质报答都不能抵消精神出轨所带来的问题。这种灰色婚姻刺痛的不仅是双方的家庭,还有社会对人精神需求的重视。” 纷纷支招破难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要明白它为何产生 “临时夫妻”这一现象客观存在。在了解和发现这一现象同时,更需要的是如何解决的对策,这才是问题根本所在。 在昨天的大讨论中,各种不同观点的网友给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 网友“hawudadi2008”建议:“应该把劳动法贯彻好了,有了正常的休息日,从而来保障老百姓最根本的需求。” 网友“裤下”说:“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这都是经济发展中城市面临的务工教育、医疗、养老各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考虑这一问题。” 网友“长老姓王”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关键还是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关注中小城市发展,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到中小城市,鼓励民营、私营企业发展,使农民工能够就近打工赚钱。” 网友“jianwen998”则更为具体,谈到了目前存在的户籍制度。“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流动大;户籍制造成小孩不能随父母工作地上学,只能一个大人留守带小孩,一个大人外出挣钱;收入太低,一家人在一起消费不起,造成的两地分居就是诱因之一。 我是一位普通的金报读者,看了今天的新闻调查后,我有自己的看法:什么时候我们比洋人还开放了,时代真的是变了!食色性也,我们毕竟是凡人,是人都有情欲。但是从理论上,严格地来说那是一种堕落,是一种罪恶。 无论是包养情人,逛青楼,一夜情,还是临时一下,都破坏了爱情的高贵和纯洁性,也违背爱情的宗旨:对爱情忠贞,对所爱的人忠诚!其实对于他们异地打工的人来说,可以同性别的人住在一起,即使要和异性租住在一起也可以以纯洁的友谊来交往,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彼此留下美好的印象。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哎,或许我太宅了,涉世未深,很多东西都看不懂了。 | |||||||||
|
|||||||||
|
*** 大江网推荐内容 *** |
大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或“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大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XXX报]”或“大江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大江网新闻中心 电话:0791-86849275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